土淨令人道果圓,娑婆性習一時遷。
魚離密網遊滄海,鴈避虛弓入遠天。
來往輪迴從此息,死生煩惱莫能纏。
無心即是真清泰,有染如何望寶蓮。
白話解釋:極樂世界國土的清淨能夠讓人道果功圓;而往生之後,在娑婆世界的性情習氣,也能在一時之間就能改變。就如同魚兒遠離了細密的羅網而悠遊於廣大的滄海,又像是雁鳥躲避已張開的弓箭而入於遙遠的蒼天。在六道之間來往的生死輪迴,從此就中止了;所有生死中的煩惱業力再也不能牽纏了。無心於塵世才能真正的清淨泰平;如果有所染污,又如何能夠生於西方的寶蓮之上呢?
重點:「土淨令人道果圓」(清淨的國土能夠讓人道業增進,早日圓滿佛果)--這句話點出了環境的重要性。極樂世界有三莊嚴:一是佛莊嚴,二是菩薩莊嚴,三是國土莊嚴。所謂的「莊嚴」,不是只有外相的殊勝美好而已,而是處處充滿了令人解脫、好樂菩提之道的清淨法音、法味可以薰習;讓人在那種環境之下,能夠自然而然的啟發道心、開展佛智,進而提升了自己的果位。反觀娑婆世界,雖是很有福報的生在佛法興盛、衣食豐足的台灣,但是道德價值隨著大環境的染污,很容易就讓人墮落,更何況是生在其他沒有佛法的地域呢?所以要格外珍惜這份福報與聽聞淨土的因緣。阿彌陀佛!
「我作佛時,國中無不善名。所有眾生,生我國者,皆同一心,住於定聚。永離熱惱,心得清涼,所受快樂,猶如漏盡比丘。若起想念,貪計身者,不取正覺。(二十八、國無不善願;二十九、住正定聚願;三十、樂如漏盡願;三十一、不貪計身願)
這段經文裡,總共有四個願:國無不善願、住正定聚願、樂如漏盡願與不貪計身願。我們分次說明。
今天來說第二十九願「住正定聚願」。「所有眾生,生我國者,皆同一心,住於定聚。」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,不但形狀相同,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沒有差別,而且還同一條心,不會有分別鬥爭等心,皆共和合。
「住於定聚」:「定聚」就是「正定聚」;「聚」就是類。一般來說,「定」可以分為三類(三聚):就是1)正定聚、2)邪定聚、和3)不定聚。「正定」是一類,「邪定」是一類,「不定」是一類。這三種分類有三個說法,大乘和小乘有不同,以下略說。
A:第一種是日本《會疏》中的說法:1)以必墮六趣為「邪定」;2)一定會達到菩提、證菩提果的叫「正定」;3)中間上上下下沒準的叫做「不定」。
B:再一種說法就是:1)必定證悟的是「正定」,2)必定不證悟的是「邪定」,3)介乎二者之中的,就是「不定」。舉例來說,如果跟著惡知識,修邪法,住邪定,不會回頭,那還能證悟嗎?不可能的,一定證悟不了,所以這是「邪定聚」。有緣就會證悟,沒緣就證悟不了,這是中間的,叫「不定聚」。
C:第三種說法,菩薩修行的五十二階位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及妙覺。《起信論》中說的:1)十信位以前(沒有達到十信位)的定,都叫「邪定」,這個要求很高,是大乘的說法。2)而在十信位,叫「不定」。因為十信位的人,如同春風中的柳絮,風颳來上上下下,升沉不定。(所以我們不要相信我現在這個水平以後就會如何,因為這個水平不見得一定會增長,不但不是一定會增長,還不見得會保持住) 3)十住位以上才是「正定」,決定成功。
第三種說法跟阿彌陀佛的願力剛好一致。我們以信佛因緣,願意生到淨土,修行種種,以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,往生後入了大乘的「正定聚」。要知道,我們是帶業往生、煩惱未斷的凡夫,一往生就入了十住菩薩才可以達到的「正定聚」,就是阿鞞跋致的不退之位,決定不再退墮到凡夫地,且決定成就。所以這是極樂世界的特色,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所成就。
再引申之。《阿彌陀經》說道:「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…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可見只要發了願,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既然不退轉,那就是「正定聚」。所以淨土法門不可思議就是在此。
阿彌陀佛!